《时代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吴汉洪教授篇

《时代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吴汉洪教授篇

深度剖析经济学学习与英语学习之间的不舍之情

829721583

图左:齐方炜主编       图右:吴汉洪教授

陪同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周孝博士          编辑:穆洋

摘要:2016年1月6日,《英语时代》一行至中国人民大学深度探访经济学学习与英语学习之间的重要关系,齐方炜主编莅临现场并亲自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吴汉洪教授,吴教授表示英语的学习在当今经济学领域非常重要,希望广大学生高度重视。

主持人:吴教授,您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呢?

吴教授:我觉得是越来越密切,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其绝大部分是从西方国家引入过来的,随着我国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深入了解,对西方经济学的文献,甚至论文都迫切的需要,而西方经济学的文献绝大部分是以英语形式出现的,尽管在欧洲、日本一些国家,还有一些德语、法语、日语等这样的经济学文献,但是最重要的、最能代表这个学科前沿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形式出现在英文的教科书、英文的杂志当中,所以作为中国学生,如果想学习经济学,实际上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英文的教科书、杂志和访问英文的网站来获取相关的信息。

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比以前了解国外的学术文献及动态更加便利,在二十多年前,我那时经常会到北京图书馆去查询新的外文的书刊,当时的渠道主要就是靠图书馆,有很多外地的读者,包括老师、研究员、学生都抱怨北京图书馆有的时候节假日不开,就影响了他们的查阅,但现在几乎听不到这些抱怨了,我已经十五年以上没去过北京图书馆了,因为现在互联网以及各学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料都已经非常丰富了,互联网技术使很多学生、教师、研究员可以迅速的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动态,还有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工作论文。工作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作论文的发表速度非常快,不像一些外文的书刊需要很长的周期,还有正式的杂志刊出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工作论文在一些相关网站上和一些学校的相关资源当中都能够搜索的到,所以在这种意义下,获取信息渠道的方式大大改善,而这种获取信息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来了解相关专业信息,所以我个人认为经济学和英语的学习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以后的发展,可能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如果想要自己的专业能力稍微强一些的话,一般要通过英语阅读这一关,因为文献没人给你翻译,很多东西都是你自己去看的,你要看不懂,那只能说明你的英语水平不够,所以这样一种形势对于很多年轻人的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您觉得在国外学习经济学和在国内本土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或者在培养方面有什么不同?

吴教授:我所带的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已经有了很多海归人员,有一些海归确实是体现出一些非常高的、潜在的研究能力。公平一点来说,我个人觉得国内培养的学生和国外培养的学生各有利弊、优势互补,不能一概而论,哪一方培养的学生一定优于另一方,因为在我们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就有一些海归出类拔萃,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些我们国家国内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同样是很优秀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评价问题:评价不同的国家培养的学生评价的基础是什么,比如说如果是国外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可能是在国外接受训练的学生更适应,因为他们在国外的语言训练肯定比在国内更强、更多一些,而且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学术资源联系的会更密切一些,而反过来看,国内的学者在国外发文章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一般来说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需要了解在国外刊发论文的基本规范,以及对相关学术杂志的基本了解和发文相关要求的了解,这些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当然,反过来说,在国外有一些很强的国外学术学习背景的人其实在国内的一些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也未必表现出比国内培养的学生更强,因为从国内的一些顶级的经济学刊物看来,国内培养的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很强,在这一点上就很难做出评价,但总的来说,我特别希望这两种培养模式能够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排斥。

主持人:您觉得在国家政策方面,经济学的学习是在强化还是弱化英语的学习?

吴教授:我个人觉得,进入大学阶段,从学术氛围上是烘托出更强的趋势,比如现在一些大学的某些专业尝试双语授课,我们学校也如此。在研究生阶段毫无疑问,这个趋势是在强化,以经济学为例,以某一个论题作为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的选题,你除了要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的文献之外,还需要了解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动态和成果,在这方面就对写论文者在英语阅读能力和消化文献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在博士论文这个阶段当中都有一个基本的环节是文献综述,你在这个领域要做研究,你必须先把这个领域的主要的文献必须了解清楚,主要的文献除了中国人发表的论文以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国外的一些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献,你都要消化,显然这对英语的要求是很高的。

虽然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期间没有说用一些政策或用国家的指挥棒来明文要求,事实上无论是从写作论文还是先关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像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现在的学术活动非常的频繁,这些学术活动很多都是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来进行的,如一个简单的讨论会,我看到很多的学术广告说要召开一个研讨会,有一个主席发言,然后其他人去评论,这种活动在人民大学是非常普遍的,三天五天这样的频率非常高,但是我注意到所有的小型的学术研讨会的工作语言都是英文的,包括论文的摘要、发言者的背景,全都用英文来表述,如果你要是没有一定的英文的听、说和阅读能力,那你很难理解发言者的一些观点,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也对英语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

主持人:吴教授,您怎么看待在经济学和英语方面的“考证热”,比如说CFA或者托福雅思,您怎样看待学生热衷于考证这个问题?

吴教授:这是一个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是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在人才和招聘市场上,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显示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优势,那么就会用一些公信力比较高的证书来显示他的能力。这个在经济学语言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劳动市场上由于存在着不完全信息,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求职方为了让招聘方更好的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可以向招聘方展示自己所考的一些公信力比较强的证书,据我了解CFA、CPA这样的证书的公信力是比较强的,所以在校生还是努力的去考这样的证书,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也是完全合理的。

主持人:您觉得国家在未来有无培养经济学复合型人才的趋势呢?

吴教授:现在部分已经启动了,比如我这学期讲的一个本科班,缩写是PPE,这些学生是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但是他们也学经济学,而且经济学和数学的学习训练更强一些,这些班实际上也都是一种尝试,而且人民大学本科教育当中有一很有影响的项目是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这个实验班已经进行了很多期了,而且已经结出了丰硕的结果,这些班培养的学生,他们有的已经到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回到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这就是这个项目开出的硕果,这个硕果清楚的告诉我们实际上以后的一些专业的界限不一定特别清晰,更多的是专注一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经济学-数学双学位,还有法律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一些项目等等可能都会陆续的推出来。

主持人:您在招收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时候会更看重该生的英语能力还是数学能力?

吴教授:我两个都看中,因为数学能力代表着这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基础研究能力,而英语是看他的消化文献的能力,我觉得这两者都不可或缺,所以我对英语好和数学好的人比较偏爱。

主持人:您觉着当今在经济学界,英语还是撼动不了的第一学术语言吗?比较其他语言来说,有没有和英语相抗衡的语言?

吴教授:我觉得目前没有,英语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当中的主流语言。把日语、德语作为第三种语言意义不是特别大,除非这个人在相关的国家长期生活,那他必须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个是另当别论,但是如果一个在自己的国家或者在其他的国家不是永久性的居住的话,我觉得母语和英语足够。

 

 

后记:《英语时代》作为英语教育领域全国性宣传媒体,期待与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合作,共同服务于我国学生。